作者:大林慈濟醫院 中醫部 李青樺 實習醫師
我是學士後中醫學系五年級的學生,即將在今年六月畢業,由於中醫政策的因素,正面臨醫院與診所的抉擇,很榮幸有這樣的機會參與此次的講座,聆聽十位前輩走出醫院創業的分享,猶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獲益良多。
做有意義、有報酬的事。
講座的開始,蔡依橙校長以流傳於網路的一段話「不過就是 _____,做那個要幹嘛?」的故事來開場,點出這樣的內容,常會摧毀我們心中無數的夢想,需要去提防與攻擊。而這些幹嘛的事,常常是我們想做的事,對我們是有意義且會帶來報酬與金錢。
高薪爽缺到創業維艱
黃鉦閔醫師,從醫師跨到阿布達比公衛的官員,年新 400 萬,一年只要上班 200 天,一天只要上班 6 小時,免繳稅,因著「助人」的眼光,重視外籍勞工的工作安全,研發熱中暑參數測量可攜式裝置,監測工作環境,透過物聯網技術,讓雇主主動維護勞動現場的安全,同時符合當地法規規範,節省成本支出。
初期創業,歷經營業額沒有達到預期,加上產品設計出包、代理商不合、美澳對手的競爭,以及資金殆盡的窘境,然而他選擇去面對與克服,例如:向政府申請補助(耗時且需要繳稅)、產品持續性的微調、尋求替代方案(販售電解質粉,但有保存期限)、不斷地強調產品的理念等,最終讓對手退場,獨佔中東市場達三年之久。
黃醫師提到這段心路歷程,對於身為醫師的大家來說,最重要的是要去克服醫師養成的包袱、找尋核心團隊與尋求成功的行銷策略。在問答中,他也提到當產品出包到無法收拾時,就是他的停損點。
從醫師到企業醫療顧問
講座的第二位講者,許君豪醫師,如同標題清楚的敘述「從醫師至企業,從醫師到顧問」,分享邁向職醫的抉擇與創立職醫個人品牌的心路歷程。
許醫師是個自我了解度極高的人,在求學的階段以「刪去法」來決定未來的科別「職醫」。在完成該有的醫學裝備、訓練、在企業實習,過程看到意外的價值:「健保不重視預防,主動就醫者少」,也分析在醫院、診所的優劣:「醫院與企業合作成功率高,但費用需抽成,行政效率極慢,且容易造成醫師過勞。」
決定選擇走出醫院,建立自己的公司、創立個人品牌。目前已創業滿一年了,許醫師設定在中高價位的族群,期許自我不斷地精進,為企業提供優質的服務與把關。
從醫界巧手到醫材發明家
林才民醫師,因著學生時代被人稱有一副巧手以及穩定性高,選擇外科系,曾當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燒傷加護室 / 手術技能中心主任,但因為健康的因素選擇診所之路,然而卻讓他開始研發醫療器材。
古人說:「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」對外科系來說,工具的好壞決定手術的流暢度與時間,但很少醫師願意花時間研發這些利器。
在林醫師的身上,我們看到他克服瓶頸的決心與態度,在自體脂肪移植中,發現舊式的脂肪注射針之不足,因而自行研發脂肪注射槍:MAFT-gun,方便工作並降低脂肪中心壞死的可能性。
不僅如此,為了分享至全世界並量產,他發表 MAFT-gun 的論文(目前仍持續發表),獲得台灣、日本、中國、歐洲、美國等市場的專利,除此之外,也親自舉辦大小場的演講來推廣。然而,他也坦言,將心中的藍圖逐步實現,要非常感謝老婆背後實質(投入大量資金)與精神的支持,使他擴展人生的視野,從醫師到醫療器材,也豐富他開業醫的生涯,從開刀到手術教育。
從院長到高壓氧艙專家
蔡啟聖醫師,為一般外科、神經外科、高壓氧專科醫師,自謙個性愛好自由,但對於有興趣之事卻是非常執著。
對於高壓氧的投入,是在某次詢問廠商高壓氧規格時,秉持著「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」的概念,覺得儀器製作的難度不高,希望能做出高品質,因而決定投入研發,也認定即便失敗還有「醫師」這個職業。
由於台灣市場小,以及深知美國人的特質,很短的時間轉戰美國的市場,靠著深厚的醫學知識,以及有計畫性的在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取得上市及醫療使用許可,然而困難重重,有很長時間處在營業額虧損、龐大開銷的支出、診所員工薪水付半薪等。
然而,蔡醫師很感念太太背後實質的支持與資深員工的信任,一起走過這段艱辛的路,直到 2005 年憑藉其專業技術,得到美國學會肯定,以自有品牌「PAHI」打入美國市場,在 2009 年銷售量大增,創下一億多的營業額,穩坐美國市占第二,加拿大市占第一的高壓氧艙國際品牌。
偏僻診所如何門庭若市
林禹喬醫師,考量到獨立創業的支出過多,以及有家庭考量不願過著 18 診的生活,而與志同道合的耳鼻喉科醫師一起經營聯合診所的家醫科醫師。
林醫師發現到診所的位置極其偏僻(台北市士林區的社子島),為了增加診所的能見度與曝光度,他走訪附近的衛生所、學校,拜訪里長,以及舉辦健康議題的講座與義診等方式吸引民眾。
除此之外,深入了解在地人的需求(居民多以藍領階級與老人居多),提供慢性病的篩檢服務與治療與增設合適的儀器設備(例如:超音波),並以家庭為單位做全方面照護。
最後,林醫師強調,診所的永續經營需要團隊的合作。而團隊的合作是建立在對的人與可溝通的特質上,寧可爭吵化解矛盾而不要有假象的和諧。
善用專長,多元化經營。
楊博因醫師,是位經營聯合診所的中醫師,在健保總額極低、就醫率不及西醫的台灣市場競爭下,他的病患人數經常爆滿,他的經營模式是採取小眾市場(喜歡針灸、吃中藥的族群),提升 CP 值(門診量約 3 成採取預約制,以分流病患,也將時間的運用提升)。
在診所的運作上,將任務分工庫存管理以提高效率,員工管理以避免過耗,財務管理以建立流程為主。
在醫病溝通方面,以找準需要、因人設事(根據病患的特質給予不同方式的衛教)、給進度條(告知病患病程治療的進展,強化病患對治療的信心)為主;在員工管理方面,以保留餘裕、正確激勵、協同成長方面著手。
最後,楊醫師也透露,對於小眾市場族群的選擇,主因是他的針灸疼痛度不高,連小孩都可以灸。
高品質高競爭力,戰勝紅海。
葉時孟醫師,形容自己成立高品質洗腎中心,如同聖經的故事「出埃及記」,醫院(埃及)待不下,所以要過紅海(踏入診所)。
葉醫師回顧過去,提供以下的觀點:
- 資金(1000 – 1500 萬)與開銷的分析(預計每月燒 25 萬)
- 準備診所的須知(地點的選擇、100 坪數容納 30 床、法規。)
- 分析病患流入(診所設備、醫護人員的專業素質、地緣與來自周邊或網路的連結)與流出(意外事故、腫瘤、工作搬家)
- 感染預防的策略(以流感疫苗與肺炎桿菌疫苗為主,以低價方式鼓勵病患施打,積極追蹤)
- 管理血管穿刺小組(註記難打的給資深護理人員)。
之後他盡力而為,打拼至今而有精彩的成績。
打造值得信賴的專業團隊
黃子玶醫師,在場講者中唯一的女性中醫師,主打「令人信賴的親子中醫診所」,曾經以為自己會一直留在醫院,直到孩子的期待(母親更多的陪伴)、深感醫院的僵化,決定走出醫院,打造屬於自己的診所。
黃醫師發現到診所的功用極大,可以是母親共助會,與志同道合的、同為人母的學妹們 share 診量,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小孩,也可以從事較多樣化的教學活動(例如:經營網站、部落格等),也透過網路,增加跨界的可能性。自己的使命感也隨之增加,如同學校的校長,不再像是醫院的員工聽命行事。
自費從此自由
張東曜醫師,說話的節奏如同網路影片分析者「古阿莫式」般的掃射,分享他走出醫院的心路歷程。
他主張「自由醫療」,而醫療的關鍵在於特色,以提供專業的服務。他分享在婦產科訓練期間,對胎兒醫學產生極大的興趣,卻發現當時台灣對於此塊的 knowledge(胎兒超音波)著實不足,毅然遠赴美國學習,攻取碩士。
回國後重返醫院,發現外界的極大需求,然而由於醫院組織的僵化,迫使他走出醫院邁向診所的創立「台兒診所」,在早期健保的籠罩下,提供自費影像服務與優質專業服務。
診所、食堂、健身房
講座最後一位的講者,陳宏麟醫師,曾以為會一輩子待在埔里衛生所的醫師,因為看到不足為外人道的社會現實面,還是決定自行開業。
2011 年在埔里設立屬於自己的診所,逐步找到慢性病作為切入點,並擴張,即便目前背負 900 萬的貸款,仍是甘之如飴。
在診所,他主要投入在慢性病防治早期的介入,對於腎臟功能、胰臟功能與血管控制越早介入越佳;在慢性病的管理方面,他自詡當個好領導者而非老闆。
檢驗部分,強調糖化血色素、空腹血脂、眼底檢查與微量尿蛋白。在技巧上,他設立病友支持團體、醫病共決機制(醫師、營養師、病人)、成立病友專家訓練營、代言適合的血糖機等,以強化民眾對於慢性病的認識。
另外,診所也設立食堂與健康管理中心,營養師藉由活動來介紹適合慢性病病患攝取的飲食,護理人員帶入有氧運動,幫助病患達到血糖控制的目的。
近期活動